查看原文
其他

说不尽的包公

安徽日报 2023-09-19


包公是一个真实的人物,又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有关包公的话题道不尽,有关包公文化的启示也说不完。秋声渐起,天气清凉,不妨泡一杯清茶,啖几粒莲子,聊一聊包公的那些事儿。


包公矩阵像。(包公故里文化园供图


戏剧里的包公


1062年7月3日(嘉祐七年五月二十四),包公病逝。仁宗辍朝一日,亲临吊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


节亮风清,“不爱乌纱只爱民”,处处为百姓主持正义,老百姓不会忘记这样的官员。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包公的追念愈加强烈。北宋后期,政治黑暗,重压之下的老百姓,渴望有像包公这样的清官仗义执言。各种有关包公的民间传说故事开始涌现,说书艺人的加工和传唱,使其影响力越来越大。现存宋人话本中,就有《合同文字记》《三现身包龙图断冤》这样包公断案的故事,包公由一个真实人物逐渐转变为一个文学人物。


至元代,统治者的高压政策下,杂剧作家们只能借古喻今,用历史题材反映人们的苦难、表达百姓的愿望,包公这样为民请命的清官,由此频频出现在戏剧舞台上。据统计,在现存的一百多种明代杂剧中,包公戏就有十多种,比如关汉卿的《包待制三勘蝴蝶梦》、郑廷玉的《包龙图智勘后庭花》、李行道的《包待制智勘灰阑记》等。


合肥市肥东县包公镇的包公故里文化园外景。阮雪枫 摄


说到“包公戏”,在中国戏曲史上,没有一位官吏能像包公那样,数百年间频繁地出现在各种戏剧舞台上,经久不衰。这是一个奇特的文化现象,也反映出百姓的心声,清正廉洁、铁面无私、胆大心细、智勇双全的包公,是他们心目中理想化的清官,也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政治超人。


随着京剧的兴起、地方戏的普及与提高,《包青天》《铡美案》《探阴山》《包公赔情》《打龙袍》等一批脍炙人口的包公戏经久不衰,成为经典,脑门心的位置上用白色油彩勾画出一弯新月的包公形象深入人心。


无论是元代的杂剧,还是近现代的各剧种,包公总是半人半神、可以上天入地的判官形象,他主持正义,无所不能,既反映出人们的渴望和期待,也体现出大家的一种回味与颂扬。“包青天”的尊称,道出了老百姓对千余年来以包公为代表的传统廉政文化的敬重与期待。


一声“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铁石肝胆、冰雪情怀、直道为民的包公戏就开场了,一代代观众彩声如雷、掌声如潮。


位于合肥市肥东县包公镇的包公故里文化园内38岁时的包拯塑像。阮雪枫 摄


塑像里的包公


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包公塑像不但数量多,而且分布广。


1057年(嘉祐二年),58岁的包公任开封知府,他刚直不阿,执法如山,体恤民情,明辨是非。当地百姓拥戴包公,并在其去世后于开封府署旁边建了一座包公祠。因为战乱和洪水,包公祠屡建屡废,20世纪80年代再次筹款兴建,1987年9月22日竣工。包公祠大殿中央,有3米多高的包公全铜坐像一尊,他着官服端坐于椅上,端庄威严,观者无不肃然起敬。这也是我在合肥之外见到的第一座包公塑像。


我是上世纪90年代初去的开封,虽已过去30多年,但对那里包公祠的规模和气势,依然印象深刻。那句人人皆会的“开封有个包青天”唱词,甚至让很多人误以为包公是河南开封人。


因为一篇《请免陈州添折见钱疏》,有关人士考证,著名的包公陈州放粮的故事应该不是虚构,而陈州则是原来的淮阳县,现在的周口市淮阳区。在淮阳有一座四贤祠,包公为淮阳四贤之一,2018年淮阳在淮郑河滨公园兴建廉园,为包公等10位外地人在淮阳为官清廉者塑像,包公的塑像坐落于黑色底台上,阔大沉稳,气势凛然。


1041年(庆历元年),包公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府,端州三年,包公清正廉洁,深受百姓爱戴。北宋熙宁年间,肇庆便修建了包公祠,四百多年后,当地人又集资在城西重建一座包公祠,该祠后毁于20世纪60年代。2000年3月,肇庆再次重建包公祠,“为力求立一尊接近真实的,至少是接近生活而不是戏剧中脸谱化的包公铜像……力求展示包公坚持正义、不偏不倚、亲民爱民、刚正威严的形象。”铜像高3米,座高1米,包公佩刀执笔,气势非凡。


近年来,随着各地纷纷兴建法制公园、廉政公园,矗立起越来越多的包公塑像,这既是对于公平正义的向往和追求,也是对包公的纪念和褒扬。包公的文化价值宏阔深邃,包公丰厚文化遗产流传至今,给我们以清心治本、直道谋生的人生启示和刚健雄威的审美享受,涵养政治生态,推动崇德尚廉成为社会风尚。


正所谓:“四壁苍云香气远;一池明月水心清”。


清风阁。王牌 摄


合肥老乡包公


包公999年出生于合肥,是合肥人地地道道的老乡,我时常突发奇想,作为宋朝的合肥人,包公的口音会不会和我们差不多?说“地地道道”时,是不是也将“地”字读成zì?断案时,会不会将“为什么”说成“为烘个”?


在合肥,除了有包河、包公祠、廉泉以及后来修建的包公墓和清风阁,还有不少包公的文化元素与痕迹,比如他的一些昵称,与他有关的一些方言俗语。


为此我特地查了一下,“包公断案——六亲不认”“包公的铡刀——不认人”“包公斩驸马——公事公办”这些俗语、歇后语大家都听说过,只是合肥方言的表达与它们还是有些区别的。


“亲为亲,邻为邻,包老爷卫护合肥城”这句话在合肥很流行,顺口溜一般的语句,说的是人们应该相互关照、相互帮助。包公包老爷,在合肥家喻户晓啊,包老爷都这样了,咱们还不这样吗?想想还真是这样,千百年来,包公给合肥老乡树立了人格的高度和生命的标杆。


“包河的藕——无丝(私)”,简单明了的一句话,让包河里的藕一下子变得与众不同。


关于包河,我小时候还听母亲说过一句话:“给你合肥一块块,我只要包河一段段。”据说当时皇帝要在合肥划一大块地方给包公家族,包公只要了包河那不大的一块地方。


1950年前后,我母亲从蚌埠干校学习回来后到了包河小学。学校老师一共就五六个,在包公祠包公石板像旁边扎(隔)几间房子做教室。


据母亲回忆,她的学生中很多都姓包,她住在学校里,也就是包公祠的厢房里,一位岁数比较大的女学生包训芝陪她一起住。包训芝是包公直系后代,她的父母亲曾邀请我母亲到家里去看祖传的包公画像。母亲说,那天看画像时,夫妻俩洗手焚香,然后请出画像,一个放一个收(卷),因此我母亲没能看到一个完整的包公画像。我好奇地问母亲,包公是不是像传说的那样,一半脸白,另一半脸黑,母亲说不是,就和我们现在看到的差不多。


游客在合肥包公祠游览。解光文 摄


在合肥包公祠大门左右两边回廊的门洞上面,分别书有“廉顽”“立懦”,由清末民初合肥著名书法家刘访渠书写,遒劲有力,引人注目。让顽劣的人廉洁起来,让懦弱的人坚强起来,这就是包公文化一代代传播滋养社会的功绩所在。


千年包公一路走来,这些感人至深的传说故事,反映的是民间智慧,彰显的是人们对惩恶扬善的社会正气的追求。做爱民的清官,这是老百姓对为政者的殷切期盼!

更多内容
请识别下方二维码阅读

来源:安徽日报
文字:刘政屏
图片:部分图片来源视觉安徽
编辑:王嵌

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